风雅石鼓 | 王船山之《摸鱼儿·石鼓江山》
2023-02-28 08:41:01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衡阳日报 | 编辑:李霞 | 作者:刘洁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45371

文天祥来过衡阳之后的300多年里,中国历史经历了元、明两朝。当明末清初之际,天地大儒王船山先生也为石鼓山留下了多首诗词。

王船山(1619—1692年),名夫子,字而农,号姜斋。因晚年隐居于湘江西畔、蒸水东岸的石船山附近的湘西草堂,被世人尊称为“船山先生”,是中国历史上最广博的学者和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。

王船山出生在衡阳城内回雁峰下的王衙坪,4岁开始跟随长兄王介之启蒙,到7岁读完了十三经。10岁时父亲教他经义,14岁考中秀才,19岁进入岳麓书院学习。23岁在武昌参加科举乡试,考中《春秋》经魁,也就是《春秋》科第一名。其兄介之同时中举。王船山考取举人后起程进京参加会试,而此时的明王朝已是狼烟四起,于是只到南昌后就转道返回了衡阳,科举之路从此结束。

1644年,李自成攻破北京,清兵入关,明朝覆灭。1648年,王船山在南岳聚集义兵起义,并亲自参加战斗,终因寡不敌众惨遭失败。失败后投奔南明永历小朝廷,又因坚守正义而受到排挤和打压,险遭不测,于是只得携家人返回衡阳。在兵荒马乱的归途中,险象迭出,九死一生。好不容易回到衡阳,后又受到诸多种政治势力的追捕和通缉,过着居无定所、颠沛流离、辗转迁徙、朝不保夕的艰辛流亡生活。在此期间,他经历了结发妻子陶氏、长子勿药、以及父母、叔侄等多人相继离世。尤其是1654年,跟随王船山多年的侄儿王敉又遭乱兵杀死。王夫之万箭攒心,悲愤难抑。

眼见亲人们一个又一个地死去,国已不国,家不成家。此时犹如文天祥的诗中所言:“山河破碎风飘絮,身世浮沉雨打萍”。在愤怒之下,王船山仿效辛弃疾《摸鱼儿》的体裁作《潇湘小八景》词。愤怒时为什么还要写景呢?因为在那样特殊的历史环境中,王船山无法用直接的战斗激情来抒发心中的坚毅信念,只能通过山水寄意,托物言志,以古喻今和借题发挥等形式,委婉曲折地反映出对理想的坚守。

潇湘小八景就是现在所说的衡阳八景:雁峰烟雨,石鼓江山,东洲桃浪,西湖荷花,花岳春溪,岳亭雪岭,朱陵仙洞,青草渔灯。其中石鼓江山和朱陵仙洞都在石鼓书院。我们先来欣赏《摸鱼儿·石鼓江山》。

《摸鱼儿·石鼓江山》(《潇湘小八景词》之二)

瞰蒸湘,曲影双清。流下洞庭秋远。危崖突兀玉峰寒,界破苍流一线。谁许见,只鲛宫金绳,夜拥鱼龙怨。画船歌扇。对笑水江花,窥楼晕月,惹尽流霞片。

行乐地,记取韶光迅转,画栏彩笔题遍。云杳潇湘千顷碧,瞥眼武陵溪畔。君莫羡,君不见,渔阳挝断霓裳宴。沧桑已变。想眉黛娇青,眼波凝绿,不是旧时面。

开头一句,“瞰蒸湘,曲影双清”。唐代韩愈来石鼓山吟《合江亭》的诗中就有“瞰临渺空阔,绿净不可唾”的诗句,说明石鼓山三江合流之处确实是江面宽阔,视野宽广。我每次来到这里也都有这种感觉。王船山作这首词时,正遭清军追捕,不可能在写作时亲临现场。但他是生在衡阳,长在衡阳。少儿时不知多少次登临石鼓山,青年时又不知多少次来到石鼓书院与师生们切磋学问,讨论时事。石鼓书院里的美景对他来说是太熟悉不过了。在他苦闷的心中,印象最深刻的大概就是石鼓山上、合江亭上那一眼无尽的湘江北去。

“瞰蒸湘,曲影双清”。石鼓山上不仅视野宽广,有一览江山的感觉,而且两岸的倒影都能够在鸟瞰的范围之内。“流下洞庭秋远”点明了时间。王船山创作这首词时大概在秋天。当时是天高云淡的秋日,江水向北流向洞庭。这是看不见之景,作者通过联想来实现。

“危崖突兀玉峰寒,界破苍流一线。”危崖突兀,写得是山之高、山之险。“玉峰寒”写的是山峰的颜色和感受到的彻骨的寒意。“界破苍流一线。”眼看这个山,插破苍天,划断江水。“谁许见”这样的景色谁能看到呢?石鼓江山这样的清澈,这样的突兀,只是存在于作者的胸中。

“只鲛宫金绳,夜拥鱼龙怨。”这里用了三个典故“鲛宫”“金绳”“鱼龙”,在水神的宫殿里,龙和鱼都在发出幽怨之声。王船山以这样的描绘表现出一种无奈和痛心。写到这里,笔锋一转:“画船歌扇。对笑水江花,窥楼晕月,惹尽流霞片。”这是一片祥和之景,或是打鱼、或是游乐、或是对笑江花月,连天上的霞光也参与到了活动里面来。这里的“惹”字用得好,用了拟人的手法,写出了流霞的那种丰富、那种跳跃、那种参与感。这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场景,大概也是王船山对昔日美好的回忆。这是上阙。

我们接着看下阙。

“行乐地,记取韶光迅转,画栏彩笔题遍。”笔锋又一转,感慨道:石鼓江山一直是衡阳美景,只是这种韶光迅速的流转,美好都成了记忆,美景只留在了文人的画中诗词之中了。

“云杳潇湘千顷碧,瞥眼武陵溪畔。”看一眼,左岸是千顷的碧色,右岸是如陶渊明所描写的武陵溪畔的桃花源。“君莫羡!”一切的美好我们不要去羡慕它。“君不见,渔阳挝断霓裳宴。”这里用了两个典故“渔阳”“霓裳”。白居易在《长恨歌》中有一句:“渔阳颦鼓动地来,惊破霓裳羽衣曲”。指安禄山之乱,打破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歌舞升平。这里暗指清军入关。“沧桑已变”,世界已经改变了,明朝已经灭亡了,现在是清朝了。“想眉黛娇青,眼波凝绿,不是旧时面。”这句很容易让人联想李后主的:“雕栏玉砌应犹在,只是朱颜改。”这是一个大时代衰落时期的巨大伤痛。

船山先生在下阙写江山依旧,而人事全非,寄托了孤臣遗老对明朝亡国的无限哀思。在这首词里,有他的愤慨、惋惜和痛心。他把反清复明之志,喻于山水的轻描淡写之中。即使“沧桑已变”,但心中信念不改。

明朝覆亡之时,王船山先是南岳起义,后又追随南明王朝,直接参与了明朝的拯救活动。后目睹南明王朝的腐败和永乐帝的昏庸,即使是苟延残喘的小朝廷内部,依然还在为了争权夺利而进行你死我活的残忍争斗。这一切不仅令他心灰意冷,还险些使他丢掉了性命。拯救无望之下,船山先生返身回归传统文化之中,试图通过对文化的继承与发扬,作为长久拯救方略,以“六经责我开生面”勉励自己。

船山先生33岁以后,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逃亡中度过,颠沛流离却笔耕不辍。即使在清朝“留发不留头,留头不留发”的铁血政策威胁下,至死都没有剃发。当然,船山先生对汉民族的坚贞还不止于保全头发,而更在于在那样艰难困苦的生活状态下,还能够在思想上获得伟大的成就,由此成为后世的典范。

曾国藩曾评价王船山:“寸衷之所执,万夫非之而不可动,三光晦、五岳震而不可夺。”说船山先生心中坚守的价值理想和价值信念,就是天下人都反对,他也绝不会动摇,更夺不走他心中对理想的坚守。

船山先生的这种坚守,我们从他的诗词中也可以体会到。留下来的船山先生的词比诗多,也许正是这种词曲的活泼跳跃、长短不拘、起伏不定,正好表达了一个大思想家的心律。

近代学者朱孝臧评论船山先生的诗词:“苍梧恨,竹泪已平沈。万古湘灵闻乐地,云山韶濩入悽音,字字楚骚心。

责编:李霞

来源:衡阳日报

要闻
头条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